另外,人民币国际化与中国的金融强国建设是一枚硬币的两面。
利用外资和出口导向的对外开放模式在新的形势下逐渐显现出低效益问题,从我国对外资产负债表来看主要是结构扭曲:外汇储备占了对外资产的近三分之二,外商直接投资占了对外负债的近60%。其次,资本项目可兑换不是一蹴而就的。
随着国内外条件的变化,管理的方式和手段会不断演化,朝着更为市场化的方向发展。近两年来有关改革取得明显进展:对外直接投资取消审批采取备案制,有力地推动中国从国际储蓄大国向国际投资大国转变。因此,有管理将是长期而非过渡性的。最优选择是达成资本项目可兑换的国际规则,但目前没有可能性。为了实现资本的有序流动和发挥资本流动的积极作用,需要对跨境资本流动进行管理,这一点在最近十年开始形成国际共识。
启动沪港通,开辟了一条资本市场双向开放的通道。这些中国的经验和做法体现了管理导向,正确发挥政府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值得其他发展中国家借鉴。由于国家长期重文轻理,以文取人,科学技术当然不受重视,得不到发展。
当然在有些方面还有很大差距,但总的来说,经过20多年的发展,我国的实力已大为增强。你看英国,这个国家很小,他的生存、发达,主要靠对外贸易扩张。另一方面,它阻碍了整个经济的发展,这又成为它的弱点。因此,单纯用经济因素来解释这一过程中的经济现象,有很多方面是解释不通的,或不能完全解释通,所以,要借助非经济因素,综合起来考虑,才能把中国的许多问题弄明白。
一般而言,个人、企业通过市场机制能够做得到并且能做得有效的事,政府不要直接插手。考个进士起码可做县官,稍好点的,当个知府,再好一点的,在翰林院当个翰林。
如果政府对于经济活动干预过多,卷入过深,则势必会抑制整个人的积极性和创造性,窒息企业的经济活力,以致非但不能加速,反而会阻碍工业化和现代化的进程。"历史幽灵"就是历史上主要阻碍我们发展的因素。早在上个世纪20年代末、30年代初,在探讨中国的发展道路时,先是有一些人提出两条可供选择的路,一条是主张复兴农村,一条是主张开发工业。支持这一派人主张的外国人,也不一定都是对中国不好,有些人的用心还是好的。
我的《选集》中有一篇文章,叫《第三条路走得通吗?》,就是专门回答这个问题的。英国的产业革命发生在17、18世纪,在世界上最早,为什么呢?产业革命的起因是海外贸易的扩张。现在是反其道而行之,重理轻文,这也是不对的。进入 张培刚 的专栏 进入专题: 金融经济学 中国发展 。
这些都是中国封建社会长期延续,资本主义得不到发展的重要原因。现代经济发展离不开政府、企业、个人的密切合作和共同努力。
熊彼特(J.A.Schumpeter)就主张这种理论,我也是赞成的。因此,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在发展中国家的工业化过程中,要掌握好政府作用的"度",即恰当地确定政府的职能范围,弄清哪些事是政府应当做并且做好的,哪些事是政府不应当做并且做不好的。
当然主张走第三条路,情况也比较复杂。在中国这样一个大国,在改革时期实行开明的中央集权,是合理的,比如说计划,毛病很多,阻碍了经济的发展,但新中国成立之初,如果不实行计划经济,中国的经济就难以建立一个以重工业为中心的工业体系。你们如有兴趣,可以看看《第三条路走得通吗?》这篇文章。后来又有人提出第三条路,即将开办农村工业,作为中国经济的出路。顺便说一下,对于国有企业改革如何闯过难关,人们非常关心,出路何在呢?从理论上讲,以及从历史上看,任何一个国家或任何一个社会,要进行经济体制改革,必须以政治体制为其先导和保证,始能奏效。地理因素好象是一个死的因素,其实这个因素是非常重要的。
中国的海外贸易也始终没有发展起来。由于节制人口和经济发展,中国的人均寿命从解放初期的35岁,已提高到现在的70岁。
历史证明,第三条路无论是在当时还是在今天,都是走不通的。西方的封建社会以后,从文艺复兴,到产业革命,再到现代资本主义社会,一步步发展。
100多年后,中国在世界上就落后了。启蒙运动的英文是the Englingtenment,Light就是灯光,加上前后缀,再加上定冠词the,就是启蒙或启蒙运动。
尽管现实问题很多,面临的困难也很大,但我们有20多年经济快速发展打下的基础,如果再加上有一个清廉的并有治国能力的政府,我相信总会有办法解决这些问题的。我个人认为,有效的体制是经济发展的前提,体制问题是发展的一个中心问题。在西欧,特别是在一些宗教国家,僧侣是最上等的,其次是皇室贵族,再就是中产阶级,即第三阶级,主要是商人,还有自由职业者如医生、律师、会计师等。四是儒家思想长期占据统治地位。
我们既要重视科学技术,也要重视人文、社会科学。他们认为只有这条路可行,别的路难以行得通。
这些都还没有找到好的解决办法,需要继续加以探讨。比如在农业改造和工业化过程中,农民就面临着两大难题:一是土地所有权和使用权问题。
社会上对商人瞧不起,总觉得他们是谋小利、见利忘义的人,是黑心肠的人。总而言之,中产阶级难以形成,海外贸易受到限制,科学技术长期不受重视,加上儒家思想的长期统治,使中国的封建社会长期延续,产业革命和资本主义难以产生和发展。
这就是中国多元经济的特点。这种走法对于一个大国来说是比较好的,也是必要的。所以后来曼彻斯特发展成为英国的纺织工业中心,伯明翰发展成为英国的冶金工业中心。1935年,燕京大学教授郑林庄先生在《独立评论》第137期发表文章,正式提出第三条路。
英国的产业革命首先是从棉纺织业开始的,进而到机械工业,再扩展到冶金工业。另一方面,我把生产技术和企业家的创新精神看作是发动因素。
中国的西部与东部的差距非常大,在云南西部和西藏一些地方还有刀耕火种,这是原始社会的遗迹。尽管古代有四大发明:指南针、造纸术、火药、印刷术,但这些发明带有偶然性,而且被当时的文人视为雕虫小技。
他们的观点是不搞整个国家的工业化,而是在农村办小手工业,办乡村企业。中国却一直徘徊在封建状态,后来沦为半封建半殖民地。